2010年5月3日 星期一

足部力學解析/足底脂肪藏玄機 大隻不需大腳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13&f_SUB_ID=1219&f_ART_ID=246449

【聯合報╱記者喻文玟】
如果照犀牛身材比例,老虎的腳應有犀牛腿粗,但演化讓老虎不必變大粗腿。 (路透)
你可曾想過,如果將體重僅500 公克的輕盈小貓,放大成160公斤重的壯碩老虎時,從物理學理論與身體結構而言,老虎的腳掌尺寸必須大到像犀牛腳那麼大,才能支撐其體重。

但為何現在的老虎並沒有巨大的「犀牛腳」?「演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巧妙地賦予老虎適合的「足底脂肪鞋墊」,均勻分散大型動物的體重。

被譽為「現代科學之父」的物理學暨天文學家伽利略,在1638年時曾提出一個全新的概念,在他的最後一本著作「關於兩門新科學的對話」中,曾經兩度談到「生物物理學」。

伽利略推論,當動物體型變大時,骨頭形狀必須隨之改變,才能維持同等功能。骨頭形狀改變包括長度增加、寬度也必須「不成比例」增加;若動物的骨骼沒有不成比例地改變,則無法負荷其體型巨大化之後的重量,除非大型動物能「改用」更強韌的骨骼材料。

長頸鹿媽媽因為腳和頸部太長,所以要用怪姿勢,才能親到小孩。 (路透)
數百年來,多數動物學家皆抱持與伽俐略不同的見解,因為證據顯示,動物骨頭長度與寬度的關係無論體型大小,變化比例並不大,都呈「等比例增長」,這其中的奧祕究竟為何?為什麼動物的自然結構與物理學家的推論不同?

中興大學物理學系助理教授紀凱容,以兩年多時間研究47種貓科等哺乳類動物的腳底面積與功能結構,她探究物理學家伽利略對生物體型與骨骼尺度的推論,證實這些哺乳動物因演化出適合運動力學的「足底脂肪墊」,不必隨著體型增加而不成比例地放大腳底面積。

紀凱容研究了47種犬、貓與鬣狗科哺乳類動物,探究牠們腳底面積與體型、運動及結構關係,她選擇這幾科動物的主因,是因為這些動物腳部運動受力時腳跟會離地,不像人類走路時腳跟地面碰觸。

紀凱容說,以貓咪走路而言,牠們的步態像是墊著腳尖走路,腳前端只單純承受壓縮力;人類走路時腳跟會著地,腳底除了承受壓縮力還有橫向拉扯力。

紀凱容研究47種步行時腳跟離地的食肉目哺乳動物,包括貓、斑點鬣狗、豹等動物,測量這些動物的腳面積,發現這幾科動物並沒有因為體重增加而導致腳面積成正比增加。

紀凱容說,體重越重的動物,因為反作用力,步行時腳底承受的壓力越大。大型動物演化產生「足底脂肪」成為腳底鞋墊,其中的「膠原纖維」含量會隨體重而增加,有效地分散其體重壓力。

這個發現證實了伽俐略所提出「大型動物會『使用』更強韌的材料建構身體,彌補其形態比例上的不足」的觀點。

讀者們或許不知,目前許多國際性大廠牌球鞋業者,皆已邀請物理學家加入設計團隊,研發符合人體運動工學的鞋墊。

根據伽利略的主張,人們選擇鞋子時,最好隨著體重增加而挑選不同鞋底。目前已有許多仿生學者和製鞋業者結合,從運動力學角度設計不同性質的鞋墊材料,透過「仿生科技」讓人們能隨時擁有適合的足墊。

體重腳形足弓 挑鞋3大考量

專家說,同一個人,當年紀不同、體重不同時,鞋底的厚度也應不同。 (法新社)
你怎麼挑選鞋子?臺灣大學物理治療學系講師、台中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復健中心主任蔡永裕說,正確選擇一雙鞋要從「體重」、「腳形」、「足弓」三者考量,人體靠足底接受地面反作用力,正確選鞋,能減少運動傷害。

蔡永裕分析,人體承受地面的反作用力可根據牛頓第三運動定律推算,鞋底、鞋墊、人的足底脂肪等,都能協助人體分散這股力量。

隨年齡增長,人體足底脂肪可能反而變薄,使體重壓迫神經、韌帶,多數人因年齡增長體重也略微增加,因此年紀越長身體要承受反作用力越大。

蔡永裕說,體重越重的人,選鞋時要注意鞋底厚度,選擇鞋底越厚、硬度越好、高密度材質的製品,才有「避震」效果,這個觀點和中興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紀凱容透過研究動物足底脂肪,證實伽利略理論的道理相同。

從臨床物理治療觀點建議,體重50公斤以下的民眾,可以選低密度的鞋底而不一定要選厚重鞋底;但若體重超過80公斤,鞋子要挑選鞋底材質越硬、厚越好。

蔡永裕說,人類腳部結構分「高足弓」、「一般足」、「扁平足」等。高足弓的人前足部、後足部弧度大,避震力差,也要選高密度材質的鞋子;扁平足的人建議選擇軟鞋墊、低密度材質,能減少足部受傷;一般足的人則較無禁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