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2日 星期四

生態vs.經濟 澳洲學者:以科學當橋樑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5778964.shtml

濕地與生技在202兵工廠衝突;白海豚與石化在彰化海岸僵持。澳洲生態研究權威尚恩根據澳洲經驗,表示縮小生態研究與保育政策執行間的距離,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各界對科學證據的信任,也是解決社會歧見的基石。

尚恩不諱言,「科學只是各方角力聲音中的一種」,但希望大家都能信任科學客觀證據,而科學家也必須加強對公眾的溝通。

尚恩(Rick Shine)是澳洲國家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專攻兩棲爬蟲類和生態保育,受澳洲商工辦事處邀請來台。他表示,澳洲跟台灣以及許多西方國家一樣,綠色環保運動日漸興盛,但是保育與發展間並沒有簡單的答案。他舉了一個讓澳洲頭痛的外來種生物:甘蔗蟾蜍的例子。

1935年,澳洲甘蔗田受害蟲金龜侵略,於是澳洲從中南美引進會吃金龜的甘蔗蟾蜍;但甘蔗蟾蜍毒性比澳洲原有的青蛙強很多,原本會吃青蛙的蛇、鼠,吃了甘蔗蟾蜍後大量死亡,造成澳洲生態系危機。

尚恩說,當時農業人士勢力大,能左右政府決策,加上當時保育觀念尚未抬頭,農人為了生計,不經意種下禍根。這個例子凸顯生態研究對環境議題的重要。但尚恩覺得,現在學術界做學術界的「純」科學研究,執行保育政策的人也埋頭做自己的事,兩者間的落差,是現今環保問題的最大障礙。

澳洲雪梨有一種大頭蛇棲地是砂岩,但是這種岩石是很好的庭園造景材料,於是遭大量開採,使大頭蛇瀕危。澳洲原本只是在大頭蛇棲地放警告標示、路障,但後來請專家研究大頭蛇喜歡岩石的性質,再「人工造石」恢復棲地,大頭蛇的數量果然回升。尚恩覺得這是結合研究與保育執行很好的案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