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4日 星期三

日研靠蚊叮咬為人接種疫苗

http://www.takungpao.com/news/10/03/20/images_0707-1231159.htm
蚊子不但把人叮得痕癢難當,而且會傳播疾病,但日本科學家已經研究出如何利用基因改造法,把一種蚊子轉化為活疫苗,由可能一叮致命變為一叮防病,使被叮者產生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的抗體。假如這技術用於預防瘧疾,將可拯救無數的非洲人,但以蚊防疫有違醫學倫理,大抵不能應用。

這項研究由日本自治醫科大學一個遺傳學小組進行,被他們改造的是一種名為Anopheles stephensi的按蚊;按蚊又名瘧蚊,雌性可以傳播瘧疾寄生蟲。小組在《昆蟲分子生物學》雜誌上稱,他們發現Anopheles stephensi的基因組中有一個區域只會啟動唾液的基因,並在這個區域注入利什曼病的疫苗「SP15」,結果牠們的唾液果然含有這種疫苗。研究員又讓實驗老鼠被這種改造蚊叮咬,結果老鼠體內生出抵抗SP15的抗體。

當然,蚊子唾液傳送的疫苗十分有限,實驗中每隻老鼠平均被叮了大約一千五百次,但體內的SP15抗體水平並不算高,是否可以免除或減低老鼠患上利什曼病的風險。另一方面,與現實情況相比,一千五百次並不是一個誇張的數字;研究主管吉田榮人指出,根據一些研究,在瘧疾肆虐的地區,一個人平均每晚要被蚊叮過百次。利什曼病的病徵為皮膚生瘡、發熱、消瘦,以及肝脾為損,致病的是名叫利什曼原蟲的寄生蟲,經由沙蠅傳播。

這種基因改造技術使醫學界嘖嘖稱奇,假如它用於在非洲預防瘧疾,更將會拯救無數生命,可惜這將難以成事。問題並非出自技術上,而是醫學倫理上。首先,無論疫苗如何有益,任何人也沒有權未經他人同意而替他們接種疫苗。這亦會對不夠「惹蚊」的人不公平,因為即使是在同一地區中,不同的人被蚊叮的機會可以相差甚遠。此外,沒有衛生部門會批准這樣的疫苗。

全球每年有一、二百萬人死於瘧疾。在此之前,科學界已在嘗試了多種方法,嘗試對按蚊進行基因改造,遏止疫情,當中包括使牠們的雄性絕育和改造出一種既不會傳播瘧疾又可減少按蚊存活率的昆蟲。

(英國《每日電訊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