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41356
【聯合報╱本報記者曾懿晴】
墾丁核三廠出水口的珊瑚族群,長期受到高溫排水影響,經過海生館的研究發現,這裡的珊瑚並沒有出現白化現象,反而穩定成長。圖/蔡永春攝影
面對氣候暖化造成海水升溫等不利環境因子,全球珊瑚礁近年發生大量珊瑚白化死亡,造成嚴重生態災害。
臺灣海域珊瑚物種多樣性極高,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以下簡稱海生館)近年更成為全球頂尖、種類豐富的珊瑚養殖中心,保存多樣的珊瑚種源。
海生館珊瑚研究中心研究員樊同雲指出,海生館目前已成功建立起130種珊瑚的人工養殖方法,透過生態平衡原理,養殖中心建立小型微生態系,讓珊瑚與其他生物在復育水箱中維持自給自足,減少人力運作。「目前館內有5萬多株珊瑚,平時卻僅需2位工作人員作例行性系統維護。」
人工養殖珊瑚,究竟該如何運作?樊同雲表示,採集完珊瑚種源後,必須先將採集來的大型珊瑚群體剪成一段段的小分枝,再移植到活體珊瑚水箱吊掛,利用珊瑚可無性生殖特性進行繁衍,以增加單位面積產量。
移植至活體珊瑚飼養水箱的吊掛式珊瑚先剪成小群體,再一串串以線吊掛起來,類似海水養殖業者在海邊架設的蚵架,水箱中還可容納其他立於池底或黏著於池壁的珊瑚附著板。水箱底部的砂、岩石上還有各種微小的附著性生物,能提供珊瑚自然棲地。
珊瑚對環境變化相當敏感,陽光充足、海水清澈溫暖、堅硬的底部岩石等條件,都是珊瑚是否可良好生長的必要環境品質。樊同雲表示,水箱中的海膽、螺貝類、珊瑚礁魚類等,可抑制藻類生長。而海參如同海底清道夫,可保持水箱乾淨,整體海水養殖系統可維持微生態的平衡,模擬自然海洋環境的生物多樣性。
海生館利用自然原理維持珊瑚生長環境的微生態平衡,僅需少數人力操作維護相關系統,如調整控制水流的馬達、維持水箱恆溫環境的冷卻機等。
人工復育珊瑚可保存珊瑚種源,一旦野外珊瑚族群遭到破壞或消失,就能將人工繁殖復育的珊瑚移植到野外自然棲地,形同全球暖化下的「珊瑚諾亞方舟」。
樊同雲說,臺灣墾丁地區的地理環境得天獨厚,擁有適合珊瑚生長的一切天然條件,無論是珊瑚的自然補充量或遭到破壞後的恢復能力都相當良好,目前墾丁海域有 500多種石珊瑚、軟珊瑚及柳珊瑚。
樊同雲表示,全球各地海域的珊瑚礁受到人為及自然因素影響,目前正快速衰減,但台灣部分海域至今仍擁有保存良好的天然珊瑚礁,透過海博館發展的珊瑚人工復育技術,可相輔相成推動臺灣成為世界級珊瑚研究教育及保育中心。
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
復育解析/小生態大復育 台灣珊瑚活力旺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