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5/16/c_121418735.htm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幼時腸胃因受刺激而發生不適,即便時間較短也可能“後患無窮”,長大後心情容易焦慮和抑鬱。
英國《每日郵報》報道,大約五分之一人群經歷過上腹部持續或反復疼痛,或者罹患腸易激綜合徵等胃腸道疾病。研究人員先前發現,這類人群比同齡人更容易焦慮和抑鬱。研究人員認為,壓力激素是消化係統出現問題的原因之一。
美國斯坦福大學潘卡傑‧帕斯裏查說,不少患者說,自己的腸胃問題始于年幼時期,當時他們的心理學體徵尚未出現。他因此假設,消化係統失調可能導致情緒紊亂。
這一假設有一定理論支持。近期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抑鬱和焦慮心理與腸道菌群組成改變存在關聯。
帕斯裏查說,腸道和大腦通過交感神經連接在一起,兩者之間聯係復雜,雙向交流,腸道內的變化通過信號直接發送至大腦。
帕斯裏查帶領研究人員用小鼠檢驗這一假設。他們讓出生10天的小鼠經受6天的胃部刺激,“我們假設,這種方式也可能影響中樞神經係統發育,促使小鼠焦慮和抑鬱”。
8周後,研究人員發現,胃部經受刺激的小鼠比其他小鼠表現出更多抑鬱和焦慮行為,譬如飲用糖水較少,遊泳不積極,在黑暗環境中容易迷路等。此外,受刺激小鼠的皮質酮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這兩項壓力激素水平較高。
研究人員用藥物阻斷小鼠對腸道感知後,小鼠的行為並未改變,這說明小鼠不對當前疼痛作出反應。而用藥物抑制與抑鬱相關激素活動後,小鼠行為變得正常。
帕斯裏查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卷》發表論文說:“看來,當小鼠在適當時間經受胃部刺激時,腸道向大腦發送信號,永久改變了它的功能。”
帕斯裏查說:“一些研究重在了解情緒如何影響身體,但這項研究顯示,反之亦然。生命早期的胃部刺激可能將大腦重新設定為永久性抑鬱狀態。”
他說,並非所有胃部不適都將引起長達一生的心理問題,是否產生影響取決于胃部不適發生的時間。
研究人員計劃下一步研究信號如何生成,如何發送,希望有助找到治療抑鬱症的新方法。
“我們想知道,交感神經是否參與,大腦接收到這一信號時可能發生何種改變,”帕斯裏查說,“大多數人不會因為短暫感染而受長期影響,小部分人可能因為我們尚不了解的機制,因遺傳因素容易受這樣的影響。”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不久前批準用電刺激交感神經來治療頑固抑鬱症。這項研究或能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理解這一療法。
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
幼時腸胃不適 長大或易抑鬱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