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0日 星期四

激素受體(AR)可以影響肝癌生長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cvpread.aspx?ID=58850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00520 10:00:31)醫學新發現!國立成功大學基礎醫學研究所博士班學生吳明恆與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張傳祥教授實驗室合作,發表之「雄激素受體 (Androgen Receptor-AR),可以經由調控B型肝炎病毒(HBV)的DNA複製來促進肝癌(HCC)的形成」,證明雄激素受體(AR)可以影響肝癌生長,經由標靶抑制肝細胞內的雄激素受體,可望成為治療肝癌的一種新方法。

 這項研究成果,在國際研究肝炎/肝癌的領域中引起相當大的重視,被刊載在國際權威醫學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科學轉譯醫學》(5月20日出刊),並獲選為該期期刊封面。科學期刊(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並於5月20日在美國首都Washington-DC召開記者會介紹此項重大發現。

 吳明恆博士生表示,根據流行病學的統計,慢性的B型肝炎病毒感染已知是造成肝癌的重要因子,血清中B型肝炎病毒量越高,得到肝癌的機率就越高。尤其,男性罹患B型肝炎後比女性更容易演變成肝癌(男性比女性高出5-7倍的機率)。此外,男性B肝帶原者如果血清中的雄激素越高或雄激素受體(Androgen receptor, AR)的活性越強,得到肝癌的機會也大幅增加,這些證據顯示,雄激素和其受體在B型肝炎病毒造成的肝癌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從未有任何研究證明這些關係。

 有鑑於此,成功大學和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張傳祥教授實驗室合作,由基礎醫學研究所陳玉玲副教授指導的博士生吳明恆至美國張傳祥教授實驗室從事雄激素受體和B型肝炎的相關研究。他們利用基因轉殖技術,創造了世上第一隻只有在肝細胞剔除雄激素受體(AR)並帶有B型肝炎的實驗小鼠,透過小鼠實驗發現,雄激素受體的確會增加B型肝炎病毒的複製,提升肝癌的發生率。

 此外,由於過去的研究顯示,經由降低血清中的雄激素濃度,無法有效的治療肝癌,因此,他們也找出治療肝癌的新方法,也就是透過抑制肝細胞內的雄激素受體,而非降低血液中的雄激素濃度。

 吳明恆博士生說明,這項實驗首先是建立B型肝炎病毒促進肝腫瘤發生的動物模式-在小鼠出生後16天,將低劑量的致癌物-二乙基亞硝胺(DEN) 打入正常小鼠和B型肝炎病毒轉殖鼠,在第22-32周後觀察,發現只有B型肝炎病毒轉殖鼠產生肝腫瘤,利用這個B型肝炎病毒造成肝腫瘤的模式,來探討雄激素受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他們利用基因轉殖的技術,將B型肝炎病毒轉殖鼠中的肝細胞雄激素受體(AR)剔除,接著一樣在出生後16天打入低劑量致癌物-二乙基亞硝胺(DEN),比較B型肝炎病毒轉殖鼠在沒有肝細胞雄激素受體接受器的情況下,肝腫瘤產生是否有差別,而結果顯示在第22周後,沒有肝細胞雄激素受體接受器的B型肝炎病毒轉殖鼠,較正常的B型肝炎病毒轉殖鼠肝癌發生率降低了六倍,並且也發現肝臟內B型肝炎病毒含量降低了五倍。更利用一連串的分子生物技術證明雄激素受體(AR)可以和B型肝炎病毒共同促進肝癌細胞生長和生成。(圖一說明了整個研究的結果。)

 除此之外,他們也證實生薑萃取改造的化合物ASC-J9(ASC-J9能夠裂解雄激素受體),能夠成功的降低B型肝炎病毒所造成的肝癌發生,提供開發肝癌醫藥保健食品的新方向。

這是成功大學一個非常成功的國際學術合作例子,吳明恆於2004年畢業於成大生物化學研究所後,由於對癌症研究的興趣,選擇進入成大基礎醫學研究所陳玉玲教授實驗室,陳玉玲教授實驗室一直從事癌轉移及致癌分子機轉相關的研究,致力於特定基因異常表現如何影響口腔癌的形成與轉移。三年紮實的研究過程後,讓他學會了在癌症研究方面的各種技能。由於吳明恆同學卓越的表現在他博士班第三年陳玉玲教授即推薦他參加”國科會千里馬計畫”甄選,並安排他到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張傳祥教授實驗室進一步癌症相關研究,以拓展他的國際視野與學術訓練。在2007年到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進行這個肝癌合作計畫,由於他在成大紮實的生物醫學研究基礎,使他能夠迅速的融入美國的團隊,在短短兩年半內即利用實驗動物和細胞實驗證明男性B型肝炎帶原者比女性更容易得肝癌的原因,並發表在極有影響力的雜誌上。

 「雄激素受體(Androgen Receptor-AR),可以經由調控B型肝炎病毒(HBV)的DNA複製來促進肝癌(HCC)的形成」論文作者,除了成大基礎醫學研究所博士班學生吳明恆(亦為第一作者),共同作者還有中國醫藥大學馬文隆助理教授、長庚醫院徐正龍醫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