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chinatimes.com/tech/0,5249,171703x112010082500482,00.html
過去台灣對大陸沙塵暴多所詬病,認為沙塵暴有百害而無一利;台灣海洋大學一項跨校與跨領域研究卻顯示,沙塵暴懸浮微粒對海洋浮游植物大有助益,會讓浮游植物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數量增加,增加漁獲,甚至有助緩和全球暖化。
本次論壇上,台灣海洋大學龔國慶、洪慶章以〈氣候變遷對海洋生態與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影響〉為題,指出海洋向來有吸收二氧化碳以調節氣候的能力;工業革命以來,溫室氣體造成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極端化天氣如強颱、強降雨或乾旱增加,甚至改變沙塵暴模式,影響海洋吸收二氧化碳能力。
台海大1997年起結合了海大、台大、台師大、中央、中興等大學及中研院的海洋、大氣與生命科學學者,研究大陸東海海域的長江截流與沙塵暴、季風、颱風相互關係。
東海最重要的漁場在長江口附近及基隆外海彭佳嶼附近黑潮湧升流一帶,豐富的營養鹽讓浮游植物食物充足。但研究團隊發現,三峽大壩2003年蓄水工程完成兩個月之後,東海基礎生產力降低86%,形同年損50萬噸漁獲。
不過,研究團隊也發現,每年春季隨著東北季風而來的沙塵暴,挾帶著大量浮塵微粒,含有豐沛的氮、磷等營養鹽及微量金屬。由於東北季風攪動海水,把底層營養鹽往海水表層輸送,黑潮基礎生產力提高3倍,相當於年增3萬噸漁獲、海洋增加吸收二氧化碳8萬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