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夏克青 揭磁場南北逆轉之謎

http://paper.wenweipo.com/2010/09/30/ED1009300009.htm

 長久以來,人類一直靠指南針辨別方向,但科學家從古岩石的紀錄上發現,在過去億萬年間,地球磁場原來曾出現多次對調,每隔數十萬至數百萬年即出現「南北逆轉」,情況威脅到地球上不同物種的安全,不過箇中原因卻成謎。中文大學物理系教授夏克青,成功利用湍流熱對流(Turbulent Thermal Convection)的實驗研究,對應地球內部外地核(Outer Core)液態鐵的流動方向亦擁有相同的「逆轉」特性,成為揭開磁場對調謎團的第一人。他亦憑有關研究獲得上年度的「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科研成就備受肯定。 

 湍流是流體力學(Fluid Dynamics)中的經典課題,在自然界中無處不在。例如人們平日看到的香煙,一開始呈線形向上升,當其開始與周邊空氣混合,會出現不規則的紊亂小漩渦形態,就是湍流狀態。

沖咖啡為喻 攪拌成湍流

 夏克青解釋指,在物理學中,湍流是流體的能量交換及物質混合作用過程,「以沖咖啡作比喻,沖的時候,通常會放奶進咖啡,如果我們甚麼都不做,奶和咖啡仍是分開的兩種物質;若用小棒攪拌產生能量,奶和咖啡會混合起來。這過程就是湍流。」

觀察粒子移動 記錄變化詳情

 他及其團隊的主要工作,是透過實驗模型觀察及測量流體中湍流的運動模式,將所得資料用以驗證現有的假設及演化新理論。在實驗中,裝滿透明液體的玻璃圓柱實驗模型內會放入小膠粒,以激光經鏡子反射到玻璃圓柱模型內以作觀測。若將模型內的液體從底部加熱,令下層液體與上層出現較大溫差,就可以透過激光觀察到粒子不斷向上升、向下降,作垂直性環流移動,亦即「大尺度環流」(Large-scale Circulation),精密的儀器會接駁鏡頭與電腦,就移動的時間、速度、變化模式等作測量及記錄。

研究證環流逆轉 符磁場對調特性

 湍流研究看似抽象,但與大自然中的氣象學、海洋研究等複雜現象都息息相關,甚至能有效解釋地底中較熔岩更深層的液態鐵的流動,以及地球磁場的變化現象。透過上述實驗模型,研究團隊首次發現,大尺度環流不單能有效描述「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的熱對流運動機制及規律,而在立體空間中,一直只作單向流動(如順時針「左上右落」)的大尺度環流,到達臨界點前,其流動速度開始減慢,流動方向漸變紊亂,直至環流完全停止,隨即開始以相反方向(即逆時針「右上左落」)形成新的大尺度環流,並漸加快至原有流動速度。

 夏克青表示,有關大尺度環流的流動機制,與科學家對地球磁場「南北對調」的觀察不謀而合。經電腦模擬作數據比較,兩者均擁有「正常->減弱及紊亂->停止->(相反方向)紊亂及加強->(相反方向)正常」的統計規律,特性極為類似,「模型的環流方向可以一天對調幾次,也可以幾天才對調一次,與地球磁場對調的不定期性吻合。」

 事實上,地質學家早已探測到地球內部約3,000至5,000公里深的外地核,是由帶有磁性的液態鐵組成,當中亦應存在湍流熱對流現象。不過,以現有的科學水平,人類不可能進入地球核心實地觀測湍流。夏克青首次成功以實驗證據,模擬地核湍流的力學機制,破解地球磁場重重謎團,為人類了解自然提供了開創性的新知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