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4日 星期三

農作天敵蚜蟲台大發現致死基因

http://life.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Life/life-article/0,5047,11051801+112010032100053,00.html
中國時報 陳至中/台北報導

 身長不到數毫米的蚜蟲是地球上最具破壞力的「農業害蟲」之一,各國科學家無不絞盡腦汁,希望能控制其繁殖的數量。台灣大學近來發現hunchback基因在蚜蟲胚胎形成「前端」構造的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或可用於研發藥劑,減緩蚜蟲的危害。

 蚜蟲會吸取植物的汁液、傳播農作物的病毒,號稱是「植物的蚊子」,所到之處「草不聊生」。因此各國專家組成「國際蚜蟲基因體學」聯盟,希望在基因的層次管控蚜蟲的大量繁衍。台大昆蟲系副教授張俊哲與學生呂曉鈴、林季瑋、黃廷宇參與了該項計畫,張俊哲並擔任聯盟的「生殖基因組」的組長。

 研究有成 登上國際頂尖期刊

 國際團隊已經初步完成解碼分析,成果登上國際頂尖期刊《PLoS Biology》,台大所提供的照片並成為期刊封面,相關研究成果並發表於昆蟲學權威期刊《昆蟲分子生物學》。

 張俊哲和黃廷宇發現,豌豆蚜體內的hunchback(鐘樓怪人)基因對胚胎前端發育扮演「決定性的角色」,若無此基因,胚胎前端發育的「程式」便可能無法驅動,使蚜蟲長不出頭部、胸部等「前端」結構。

 hunchback基因不僅存在於蚜蟲,果蠅、甲蟲、寄生蜂等昆蟲身上也都有出現,科學界只知道該基因的功能是「維持」前端發育,對豌豆蚜來說,可能卻是扮演攸關生死的「決定」角色。

 張俊哲表示,藉由瞭解蚜蟲的生殖發育基因,確定其功能及扮演的角色,未來就能對症下藥,取代容易產生抗藥性的化學農藥,「發育基因若產生變異,往往就是『致死』基因!」

 基因解碼 國際學者鎖定桃蚜

 張俊哲說,危害台灣農作物的蚜蟲除了豌豆蚜,還有桃蚜、黃花粉蚜等許多的種類,可謂 「族繁不及備載」。台大校總區農場曾栽培大量的金針花,幾乎每年秋、冬二季都會被黃花粉蚜佈滿,遠遠看去還以為一整株植物都在開花!

 國際蚜蟲基因體學聯盟已決議將下一波的目標鎖定在桃蚜,因為桃蚜對許多國家都是危害最甚的害蟲之一,它們主要危害「十字花科」的植物,例如國人經常食用的小白菜、高麗菜、蘿蔔、花椰菜等。完成桃蚜的基因解碼,將有助於大幅減緩農業災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