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5日 星期六

香港大學發現導致大腸癌轉移的癌幹細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3/4/4/5/101344543.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1344543&mdate=0605093113

  中評社北京6月5日電/大腸癌是香港癌症第二號殺手,病人接受切除手術後,復發或癌轉移比率仍超過五成,香港大學醫學院研究首次發現,大腸癌的“CD26+”癌幹細胞,是導致癌轉移的原因,可作為預測復發或腸外轉移的指標,並有助研發標靶治療藥物,提升大腸癌病人的存活率。

  香港大公報報道,香港每年有超過四千宗大腸癌新症,病人接受手術後,仍有逾五成人復發或腸外轉移,肝臟是最常轉移的器官。港大醫學院最近一項研究發現,在二十七名大腸癌病人中,五人在手術後復發並出現肝臟轉移,他們的體內全部有一種叫“CD26+”的癌幹細胞。另外十九名沒有“CD26+”的患者,則全部都沒有出現轉移情況。

  研究還發現,“CD26+”癌幹細胞具有“自我更生”能力,可以再生出與病人原腫瘤相同的腫瘤,誘發癌腫瘤不斷生長,而且其抗藥性較成熟癌細胞為高,因此即使腫瘤在化療後縮小,也不代表癌細胞全部死亡。

  癌幹細胞可透過驗血測出

  癌症患者現時可透過驗血方式,檢測血液中腫瘤細胞產生的蛋白質指數,用以預測癌症復發的機會,不過,在復發初期,蛋白質指數未必有明顯升幅,致令檢測未必可以完全反映癌症復發或轉移的情況。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助理教授彭詠枝表示,今次研究結果顯示,“CD26+”癌幹細胞可作為癌症腸外轉移的警示,若早期大腸癌患者腫瘤內存有“CD26+”癌幹細胞,即代表癌症復發和轉移的機會較高,這有助於為患者設計出更合適的療程。

  彭詠枝說,研究小組正進一步研究“CD26+”癌幹細胞導致大腸癌轉移的子途徑,藉以研究針對這群癌幹細胞的新藥物和分子標靶療法,從而減低腸癌病人的死亡率。“長遠而言,發展出更有效、安全及具針對性的殺死癌幹細胞藥物,以結合放射治療,屆時可望完全殺死腫瘤內的細胞,以降低腫瘤復發或轉移的現象。”

  今次研究結果已刊登於幹細胞研究的權威期刊《細胞幹細胞》。彭詠枝表示,醫學院希望將研究結果應用於其他癌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