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0日 星期日

2012十大科技新聞


http://news.gpwb.gov.tw/news.aspx?ydn=026dTHGgTRNpmRFEgxcbfb0e%2B%2BeJP7D3HGsxhDrckoWHY9T8wE35YzYYnWNHmdiJ%2BqZbNTvajHUsheGCCkCY50icnf9fkZq1nTARGtnfvJM%3D

編譯張道宜/綜合外電報導
 從數千公里外的火星,到海底數萬公尺下的馬里亞納海溝,二○一二年全球不論在太空科學、物理學,甚至挑戰極限等領域,都有突破性進展,CNN作家蘭道精選出年度十大科學新聞,讓讀者一窺科學家努力的結晶。

 好奇號登陸火星

 好奇號八月六日成功登陸火星表面的「蓋爾隕石坑」,為這趟包含最後「恐怖七分鐘」、總計為期九個月的「五億六千三百萬公里遠征」,畫下完美句點,同時也為人類探索火星新章正式拉開序幕。

 這部重達兩噸、耗資二十五億美元的火星探測器目前仍在火星進行一系列科學實驗,包括表面地質、氣候特徵等。這不僅象徵人類太空探索的絕佳契機,更是相關技術、特別是「天空起重機」著陸系統的一大進展。

 發現上帝粒子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七月四日宣布「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同樣震驚全球,研究人員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實驗中發現兩種新玻色子,與標準模型中的希格斯玻色子十分相似。

 這項發現不僅被CNN列為十大科學新聞之一,更是美國權威期刊《科學》眼中今年度最重大突破。就連流行天團黑眼豆豆主唱will.i.am都在網路上大呼「上帝粒子日快樂!」

 數十年來,物理學家不斷尋找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這不僅是標準粒子標準模型的最後一個要件,此一重大發現更有助填補科學家對於宇宙形成認識的一大漏洞,也就是在宇宙「大爆炸」後,基本粒子質量「從無到有」的來源。

 名導潛海創舉

 「鐵達尼號」、「阿凡達」名導演詹姆斯卡麥隆不僅在電影大膽發揮創意,這份果敢在探險上也發揮地淋漓盡致。他花了兩小時三十六分鐘,駕駛單人潛水艇下探深度與聖母峰高度相仿的馬里亞納海溝,且成功折返。

 鮑加納人體突破音障

 奧地利勇士鮑加那十月自大氣層邊緣,穿戴重達一百磅的裝備,在距離地表二十四英里處一躍而下。在沒有保護的情況下,他的血液恐怕早就因氣壓太低而蒸發。

 不過,他成功打破一九六○年由奇丁傑空軍上校創下的紀錄。奇丁傑當時的紀錄是十九點五三二英里,奇丁傑同時也是鮑加那挑戰團隊的顧問之一。

 坐擁「四日」的PH1

 古代后羿成功射下九個太陽是大部分人耳熟能詳的故事,現實世界裡,科學家也發現一顆擁有四顆太陽的行星,並且命名為PH1。這也是「行星獵人」組織第一個確認的行星,這個團隊特殊之處在於,他們是由一群熱心業餘人士組成。

 最近的行星

 歐洲天文學家十月十七日發現一顆目前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半人馬座Alpha B」,這顆行星與地球質量相當,距離僅四點三光年。雖然看來不適人居,但天文學家相信該星系相當有可能發現適合的目標。

 灶神星

 另一個太空焦點則在美國黎明號太空梭上,九月從火星與土星間小行星群中的「灶神星」移往「穀神星」。關於灶神星,天文學家判斷這顆小行星已經成為「原行星」,也就是行星的原型。原因在於灶神星結構已經更加緊密,不屬於「小行星」範圍,且開始沿太陽軌道運行。

 美國太空梭時代終結

 美國太空總署二○一一正式向太空梭計畫告別後,今年我們目送四位勇士「光榮退伍」,包括發現號、企業號、奮進號與亞特蘭提斯號紛紛陳列在博物館內,讓世人瞻仰其一生功績。

 其中,發現號目前安置於維吉尼亞州國立航空航太博物館史密斯國家中心,企業號在紐約的無畏號海空博物館,奮進號與亞特蘭提斯號則分別棲身加州科學中心與佛羅里達州甘迺迪太空中心。

 飛龍號

 雖然美國官方目前停止進行太空梭計畫,但民間企業對於該領域發展相當感興趣。由前NASA主管組成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在十月成功完成「飛龍號」首次任務,將九百磅的物資送進國際太空站,並且帶回一千七百磅的研究成果與廢棄物。

 有別於過去以政府名義研發與執行,「民營化」被視為世界太空領域發展的新模式。SpaceX的成功也許並不意外,但這回天龍號成功「達陣」,預料替未來商務太空發展鳴起第一發起跑槍響,許多潛在民間競爭者早已躍躍欲試,希望共享這塊難以估計的大餅。

 胎兒基因組序列檢測

 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員首度利用母親的血液與父親唾液樣本,建立胎兒完整基因組序列。這項研究認為透過這個方法,不僅能預先在胎兒階段就檢測出小朋友可能出現的基因疾病,長期來看,這對於遺傳疾病的研究也相當有幫助。

 雖然這項技術要價近五萬美元,但隨著基因檢驗技術逐漸進步,實際運用上已愈來愈廉價。另一方面,這也形成另一個道德上的議題,即人類能因為胎兒的基因缺陷,而決定「揀選」或「放棄」?雖然這項技術仍未成熟,但這個道德辯論已經掀起科學道德領域的波瀾。

 除了CNN精選的十大科學新聞外,還有許多相關領域發展值得關注,例如美國食品及藥品管理局七月首度批准愛滋預防藥物「特魯瓦達」上市;《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第十八次大會(COP18)十二月在杜哈舉行,並且通過進行《京都議定書》為期八年的第二階段等。

 科學發展一日千里,就在日出月落之際,科技已不知不覺帶來難以估計的進展,奈米技術、智慧型手機等運用就是最佳範例,關注科學新聞,同是也是科普教育相當得關注的一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