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日 星期三

促進受損神經再生 香港城大科學家研究基因療法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30323/9225672.html

支配人體活動的周圍神經受損傷後再生緩慢,阻礙活動功能的復原。香港城市大學生物及化學系助理教授馬智謙博士及他的團隊利用基因療法加速周圍神經再生,可幫助受傷肌肉在黃金期內康復。

周圍神經將人體各處接收的感覺傳送至大腦,同時也將大腦的指令傳送給肌肉。周圍神經若受損傷,受它們支配的肌肉會變得無力,甚至會萎縮而喪失活動功能。

周圍神經受損傷後雖然會重生,但每天只生長約一毫米,例如肩膊的臂叢神經(將信息從脊髓傳送至手臂及手的神經網絡)受傷後,手部活動功能或需要一年才能恢復一部份功能。

馬博士及其研究團隊確認,有一個與神經元的內生增長相關的基因,稱為「小熱休克蛋白27」,它有助周圍神經再生。他們的實驗顯示,在一般情況下,小鼠「小熱休克蛋白27」的表達水平非常低。牠們的周圍神經被切斷後經手術重新連接,要到八星期後其腳爪才能恢復少許活動功能,肌肉明顯萎縮。

然而研究人員發現,同樣是周圍神經被切斷的小鼠,若通過基因改造工程,增加小鼠身上的「小熱休克蛋白27」表達水平,腳爪的活動能力可恢復至受傷前的五至六成,肌肉萎縮也較輕微。

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小鼠的康復有一個「關鍵時期」——如果神經無法在35天之內再生而連接至肌肉,即使神經再生並到達與足底肌肉的接觸點,運動功能也無法恢復。

這一重大發現,將有助開拓新的研究方向和領域,以便深入了解如何延長「關鍵時期」、如何克服錯過「關鍵時期」的後果,從而促進恢復百分之百的運動功能。

為進一步了解病人的「關鍵時期」,馬博士與研究團隊觀察了一百多名因罹患腕管综合症(俗稱滑鼠手,患者手部喪失感覺和運動功能)和20名因肘管症候群(手指萎縮成雞爪狀,麻木無力)而接受手術的病人。

他們發現,人體神經可能與小鼠神經相似,有某個限定的最佳康復時段。在接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