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4日 星期六

德報告稱8成倣冒品來自中國 暗示有國家戰略

http://big5.ce.cn/gate/big5/intl.ce.cn/zgysj/201004/24/t20100424_21320026.shtml

  世界上最大的工業技術博覽會4月19日-24日在德國漢諾威舉行。德新社21日報道稱,德國機械與設備行業協會19日在展會上公佈最新調查報告,稱“德國製造”80%的倣冒品來自中國。該協會還認為,中國的技術剽竊已經具有國家行為色彩,而且剽竊已經離開傳統剽竊和盜版的軌道,向獲取完整技術過渡。德國主流媒體這幾天紛紛轉載。中國專家指出,不應當把少數企業模倣或剽竊的行為與整個國家的行為或目標畫等號。

  德國機械與設備行業協會針對341家會員企業的問卷調查顯示:對於倣冒產品與技術剽竊者來說難度最高的,莫過於機械與成套設備。不過,恰恰在機械領域,與2008年相比,受到剽竊影響的企業數目以及因此造成的經濟損失,都有兩位數增長。“德國之聲”21日報道說,世界第四大風能發電及設備製造公司艾能控因擔心受到中國行業大規模戰略性技術剽竊的威脅,不願向中國市場投資。

  主持上述問卷調查的負責人之一馬克·維斯納特別指出,該協會認為,來自中國的倣冒產品與技術剽竊,“背後應該有一個完整的創新戰略”,“在一些關鍵領域裏獲得市場與技術雙重世界領先地位,這是北京公開宣佈的目標。比方說環保與氣候保護方面的創新技術,包括可再生能源技術。在這些技術領域裏,歐洲和德國目前還佔據領先的地位。我們協會的一些成員因此也受到相應技術剽竊與產品倣冒的打擊。很明顯,中國力圖在這些領域裏,儘快迎頭趕上。”維斯納還稱,來自中國的剽竊已經偏離傳統剽竊和盜版的軌道,向著獲取完整技術過渡;這其中也包括中國國家鼓勵的所謂自主創新活動,比方說歐洲技術企業要獲取中國官方特別領域裏的訂單,就必須公佈自己的技術等等。

  對此,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中德知識產權研究所所長余翔教授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於不尊重他人知識產權的行為,是應當嚴厲打擊的。德國與中國在許多領域都有著長期友好合作的歷史,在雙方的合作中,曾經是並且應當繼續是互利共贏的。少數企業的技術模倣和剽竊行為,的確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中依然存在,但不應當把少數企業模倣或剽竊的行為與整個國家的行為或目標畫等號。

  余翔表示,希望德國、歐洲和全世界的合作夥伴增強對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信心,並積極熟悉中國知識產權法律體系。一旦知識產權受到個別企業的侵害,要堅決運用司法途徑或行政執法途徑打擊技術剽竊和製造侵權產品的行為。中國第三次修訂的專利法于2009年10月1日開始實施,中國法院近期的知識產權司法實踐不斷進步,也進一步表明瞭中國尊重和保護外國知識產權權利人的決心。

  德國主流媒體這幾天對此報告紛紛轉載。《世界報》21日以“機械製造的剽竊,盜版產品來自這些國家”,德國《時代》週報以“機械製造預計在 2010年為‘黑色的零’”,《法蘭克福評論》21日以“對抗機械製造剽竊”為題進行了報道。德國RTL電視臺等電視媒體還製作專題節目,報道中國企業的 “剽竊行為”,節目中,一些中國商人正在展覽會上對各國展位進行不停拍照,而中國展商攤位前,執法人員正在查處中國倣冒產品。此前,德國《萊茵郵報》18 日刊文指責中國產品剽竊德國知識產權,併為中國產品頒發“剽竊獎”。

  值得一提的是,同樣是德國《世界報》,14日曾以“比抄襲更多,中國顯示超越痕跡”為題發表文章,認為中國不再抄襲德國知識產權,他們現在自己爬到了“尖端地位”。德國專利局主席以前也表示,從中期來看,中國的剽竊會大大減少,因為中國的研究實力正在大踏步追趕上來。預計到2010年世界將有一半研究費用流向中國,最晚那時候中國就沒必要剽竊西方產品了。德國阿利克斯夥伴諮詢公司的行業分析結果同樣顯示,中國在技術也正在逐步加強優勢。據記者所知,這兩年中國展商在德國被查處的事件與過去相比顯著減少。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周世儉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儘管中國確實存在仿製產品的情況,但不能因此否認中國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所做的努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