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4日 星期一

跑鞋越高檔越容易受傷?

http://info.wenweipo.com/index.php/action-viewnews-itemid-21901

村上春樹的新書《當我談論跑步時我談些什麼》引發了一股運動風潮。作為長跑愛好者的村上寫道:「你不需要別人來幫你,你也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設備,不一定要到特定的地方去。只要你有一雙跑鞋,一條好的路,就可以跑得很高興。」看了這樣的鼓勵,很多人開始暗下決心:從明天起,做一個跑步的人。


  這樣一項簡單的運動,爭議可不少。要不要穿跑鞋,腳如何落地,都成了問題。


  跑鞋既費錢又傷腳?


  上個月,一本爭議性新書《生而為跑》(Born to win)面市,作者克裡斯多弗·麥克杜格爾(Christopher McDougall)在書中對跑鞋大加鞭撻。


  他這樣寫道:「不管男女胖瘦,跑步快慢,跑步鍛煉的人每年都有65% - 80%會受傷」。但有意思的是,墨西哥北部的塔拉烏馬拉人在高山野地跑步時,能一連跑幾百公里,腳上至多裹上兩片獸皮或破舊汽車輪胎,但他們很少出現腳受傷的情況。


  經過分析,麥克杜格爾認為各種標榜高科技的跑步鞋,讓人們更受傷。隨後,他用數字表明穿高檔運動鞋的受傷比率比穿廉價運動鞋可能高出一倍。而現代運動鞋,是耐克公司1972年首創的。在此之前,人們的鞋底較薄,這讓人的雙腳比較強壯,膝蓋傷病也較少發生。


  哈佛大學人類學家丹尼爾·利伯曼教授,是研究人類運動進化的資深專家。通過對運動員受傷增多的研究,他得出驚人結論:「許多折磨我們的腳傷和膝蓋傷病,正是由於穿著讓我們腳變得軟弱的鞋子跑步所致,這些鞋子會導致我們俯身過度(腳踝旋轉),並產生膝蓋問題。」換句話說,各式各樣的氣墊後跟、減震緩衝鞋,禁錮了我們的雙腳,讓其愈發軟弱。


  去年,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克雷格·理查茲(Craig Richards)在《英國運動醫學期刊》上也談到,尚無確鑿證據和研究證明,跑鞋可以減少傷病的發生。


  這意味著,全球價值上百億美元的運動跑鞋產業,其實沒有科學的證據和理論做支撐,堂而皇之的宣傳,僅是空洞的承諾。


  為證明其研究結論的嚴肅性,理查茲還下出「挑戰書」:有無跑鞋公司敢用研究結果支持自己的聲明,穿著長跑運動鞋可降低受傷風險,提高跑步成績?很遺憾,截至目前沒有一家公司敢於應戰。



  腳落地方式尚無定論


  跑步雖是下半身的事,但要想提高跑步效率,得從頭到腳準備起來。


  保持目視前方,奠定了跑步效率的基礎;低垂放鬆的肩膀,則能保持身體穩定性;手臂隨步伐的前後擺動,能給你向前的動力;挺直後背,能讓你舒服地呼吸。


  最關鍵的自然是腳。以最大力量離地,但又得保證輕盈落地,是跑步的矛盾之處。因此,腳落地方式一直備受爭議,常用的三種姿態為腳後跟式、全腳掌式或前腳掌式。


  事實上,大多教練認為腳後跟著地是最有效的。原因很簡單,運動員都這樣跑。有沒科學的答案呢?很遺憾,運動醫學很少關註腳落地方式。


  針對腳落地方式的爭論,也多屬理論上的推斷。比如,長跑多選腳後跟著地,然後是腳掌、腳尖,其缺點是落地時重力會沿腳跟骨傳導至膝蓋,增加膝關節損傷可能;短跑常選前腳掌著地,這能減少觸地時間,提高跑步效率,卻將重力全施加給跟腱、跖肌腱,容易造成其損傷。劉翔前年奧運會失利,就是跟腱出了問題。全腳掌著地,多是小孩子的跑步姿勢。現在,很多人力挺這種「折中」的姿勢:既保持速度,又具有效率。


  膝關節的傷痛


  在國內知名跑步論壇「跑步聖經」中,愛好者討論最多的一個問題是,跑步的膝關節損傷問題。


  作為全身最大、結構最複雜的關節,膝關節是跑步時身體承受壓力最大的部位,負重可達到體重的7-10倍。大腿肌肉反覆收縮帶動小腿前邁,膝關節重複做屈曲和伸直動作,造成髕腱韌帶受壓過大。膝蓋上的圓滑骨頭就是髕骨,順髕骨下摸就是這條韌帶。細微的損傷積累後,這裡會發生局部無菌性炎症甚至撕裂。不正確的跑姿,將進一步加重關節磨損。


  膝關節損傷的惱人處在於,這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換言之,沒有藥物可以治療膝關節損傷。膝關節一旦損毀,只能求助外科醫生換一副鈦合金膝蓋關節。因此,權衡跑步的投入產出比,根據個人運動量安排合適的長跑距離十分重要。而且,在跑步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注意保持正確的姿勢,最好是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這樣的活動。


  身材肥胖的跑步者們要特別注意。雖然慢跑被認為是理想的減肥運動,但體重超標的肥胖者其實並不適合選擇跑步的方法來減肥。這是因為,肥胖者跑步時膝關節承重高於常人,更容易引起膝關節損傷,游泳或許更適合你。


  唸唸跑步的好


  看完上面,希望沒打擊您跑步的積極性。開始跑步吧,正像村上春樹說過的,「跑步對我來說,不獨是有益的體育鍛煉,還是有效的隱喻。」步伐挪騰的時間裡,你的所想也會閃光的。


  翻譯家林少華在談論村上的跑步時,這樣說道:「跑步是孤獨的運動,不需要運動,不需要對手,不需要裁判,甚至不需要任何裝備和設施,只要地面不到處是尖朝上的圖釘,即使光腳丫子也能奔跑。」


  作為平民化運動,跑步低投入高回報,並無昂貴的健身費用投入,它的好處卻又很多:四肢的擺動,帶動全身參與,心肺功能得以鍛煉,促進血液循環,機體代謝功能提高。跑步後,人精神頭也會提高,一般認為,這是大腦釋放內啡肽的作用,人會感到欣快。


  去年,德國研究人員在高級神經科技的幫助下,證實了這一點。他們發現,跑步可以讓血液中的內啡肽進入大腦。跑步者體內產生的內啡肽越多,改變情緒的效果越強。以此觀之,心情不好時不妨跑步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