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721/17/29mx1.html
結合歐南天文台(ESO)與美國航太總署(NASA)錢卓X射線觀測衛星(Chandra)的觀測資料後,天文學家Manfred Pakull等人發現至今已知的恆星型黑洞中最強的噴流對。這些噴流將熾熱氣體強力向外推送的結果,在其周圍形成一個寬約1000光年的氣泡狀結構,比其他微類星體形成的類似結構還大2倍。
這個又稱為所謂的「微類星體(microquasar)」的天體,如果將天體本身縮小成足球般大小的話,其每道噴流長度將超過地球到冥王星的距離,威力約為其他微類星體的10倍以上。
目前已知這個恆星型黑洞(stellar black hole)的質量約為太陽的數倍大而已,但它卻是質量高達是百萬倍太陽質量的類星體或電波星系的縮影。因此,這個研究將幫助天文學家釐清從超新星爆炸產生的恆星型黑洞,與一般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之間的差異。
黑洞因其強大的重力,常會吞噬周遭物質而放出強烈輻射,其中絕大部分是X射線。不過,Pakull等人等人的新發現卻顯示某些黑洞經由快速移動粒子組成的噴流所釋放出來的能量比原來認為的還高許多。
這些高速噴流會撞擊周遭的星際氣體,將之加熱到極高溫狀態,促使這些氣體以時速約100萬公里的高速向外膨脹。事實上,這個氣泡狀結構中除了熾熱氣體外,還含有不同溫度的極高速粒子。從可見光、電波和X射線等不同波段觀測,可幫助天文學家計算黑洞加熱周圍物質的總速率。
這個微類星體距離地球約1200萬光年,位在NGC 7793螺旋星系的邊緣地帶,是一對雙星的其中一個子星。從氣泡狀結構的大小和擴張速度,天文學家估計這些噴流活動已經持續至少20萬年之久。
如此強力的噴流以前也曾觀測到過,但均是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造成的,天文學家一般認為小黑洞應該沒有能力產生強力噴流,Pakull等人的發現顯示,或許這些小黑洞不是沒有能力產生強力噴流,只是之前都沒有發現而已。(文/引用自臺北天文館網路天文館網站)
2010年7月22日 星期四
千萬光年外 發現最強的恆星型黑洞噴流
標籤:
天文宇宙,
物理
Related Posts:
- 太陽系邊緣或藏“復仇女神”向地球射彗星 - 2010-12-09
- 科學家首次發現含碳量極高的係外行星 - 2010-12-09
- 星系團間發現沙洲星系 可用以瞭解絲狀結構 - 2010-12-07
- LISA:聆聽重力波的小耳朵已經準備妥當 - 2010-12-06
- 宇宙星星 比你想像多3倍 - 2010-12-04
- 月表發現迷你磁圈 防護罩功能不足 - 2010-11-30
- 衛星敗部復活 反成太陽風觀測利器 - 2010-11-29
- 銀河係外顯現化學性質特殊的恒星 - 2010-11-25
- 中法研究人員揭示仙女座星係成因 - 2010-11-24
- 丁肇中主導 太空分光儀2月升空 - 2010-11-19
- NASA發現30歲新生黑洞 - 2010-11-17
- 自發震盪 找到土星B環的擾動來源 - 2010-11-14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