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wenweipo.com/?action/viewspace/itemid/9873
沙塵暴侵襲甘肅,在所有人談「沙」色變的同時,科學界出現另一種聲音:「從整個地球環境來看,沙塵暴並非百害無一利,它的最大功績是中和酸雨。」中科院研究員石廣玉說。
産生於中亞、蒙古以及我國西北和內蒙地區的沙塵暴,不但給源區帶來嚴重的土壤風蝕和環境問題,而且對下游地區的環境和空氣質量産生重要影響;但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石廣玉卻認爲,從更寬泛的地球環境問題來看,沙塵暴並不那麽面目可憎。
2000年至2005年,中國科學院與日本文部科學省重大科技合作專案「風送沙塵的形成、輸送機制及其氣候效應研究」,石廣玉任中方首席科學家,2005年至2009年,石廣玉又參與完成「沙塵暴對海洋初級生産力(海洋微生物)的影響」課題。
在長達十年的研究中,石廣玉和他的同事們逐漸意識到,沙塵暴作爲一種自然過程,給全球生態系統也帶來了很多好處。每當爆發沙塵暴,中國北方以及日本、韓國等地的酸雨危害都有所減弱;沙塵的洲際運動把富含生物生長必需的多種營養成分散播出去;亞洲沙塵暴每年把上千萬噸的沙塵微粒從中國西北和蒙古國等乾旱地區攜出、撒落到廣闊的太平洋,給大洋中的生物帶來一場營養豐富的盛宴。
石廣玉曾多次風趣地對日本研究「黃沙」的科學家說:「不要一味抱怨黃沙給你們帶去了多少危害。沙塵暴將最富營養物的內蒙諢善達克地表沙塵輸送給了日本海和太平洋。如果沒有這種輸送,海洋浮游生物和魚類生長將會受到嚴重影響,你們也不要奢望再吃什麽「美味刺身」了。」
石廣玉介紹說,研究沙塵暴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是一個複雜的課題,需連續數年的觀測,根據不同年分沙塵暴數量、大小的不同,測量海洋生物數量的變化。從2005年開始,石廣玉等人選取了渤海、東海以及日本海作爲研究物件。每當中國發生高強度的沙塵暴,幾星期後他們就會派人或通過衛星對這些海域進行實地測量,結果發現沙塵暴越強烈,海洋的浮游生物就生長得越好,浮游生物多了,海裏的魚類也就有了更豐富的食物。其中,以東海以及日本海更爲明顯;由於渤海靠近黃河口,受到黃河河流營養物質輸送的干擾,效果不如前兩個海域明顯。
科學家把懸浮在空氣中、直徑在10至100微米左右的固體、液體微粒叫做「氣溶膠」。源于東亞的沙塵氣溶膠粒子含有豐富的鐵、鋁等礦物元素,能夠增加海洋營養鹽的輸入,刺激海洋生物的活動,影響藻類生長,促進海洋生物的生長繁殖。
「氣溶膠對整個世界的影響太大了。」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大氣化學研究中心主任莊國順教授也表示:「如果把中國和蒙古的荒漠、戈壁都罩上一個罩子,不讓地表的土被風吹起,那麽整個美國西海岸的海洋生物都將餓死。」
沙塵暴還能中和酸雨。沙塵中含有豐富的鈣、鎂等鹼性陽離子,這些外來的和地面揚起的鹼性沙塵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將中國北方,韓國和日本等地的酸雨(PH值4.7)中和成普通雨水(PH值5.6),減緩了土壤的酸化進程。此外,沙塵暴還有平整地形的作用。寧夏大學西部生態發展中心何彤慧教授在接受採訪時說,沙塵暴把高的地方的東西搬到低的地方,這樣的搬運過程,有利於地形平整。
目前,科學界存在一種觀點認爲,大氣中沙塵粒子的存在,部分抵消了全球變暖的過程。大氣中的沙塵和其他氣溶膠微粒阻擋了大量深入地球大氣的太陽光熱量,使地球氣溫下降,人們形象地稱它爲「陽傘效應」。
「陽傘效應」的一個有名例子,是1991年6月菲律賓皮奈圖博火山大噴發,巨量的塵埃粒子進入平流層大氣,使得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全球強勁升溫的勢頭暫時中止。科學家們得出了火山爆發使全球太陽總輻射量降低了6%的結論。火山塵埃雲這種反射陽光有降低地面氣溫的作用。但石廣玉認爲,一地一次的沙塵暴「陽傘效應」非常有限。沙塵暴爆發季節是每年四月,三月以及五月次之,其他季節很少出現沙塵暴,它對防止全球變暖的影響力微乎其微。
既然沙塵暴好處多多,是否應該任由它存在?石廣玉並不認同這個觀點。他告訴記者,由於沙塵暴是一種生物氣溶膠,所有的顆粒物都具有吸附病毒的能力,而且極易吸附污染物。比如今年3月沙塵暴經過上海時,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大氣化學研究中心主任莊國順就檢測出,沙塵樣本中含的砷、硒、銻三種元素的濃度非常高。
「沙塵暴是一把雙刃劍,從科學的角度看,沙塵暴在散播營養物,從醫學的角度看,它也將污染和病毒傳播開來。」石廣玉總結說,沙塵暴作爲一種自然現象和一個重要環境問題,還有很多科學難題有待解決。植樹造林、防塵工作需要繼續,同時還需加強對沙塵暴發生、發展和演變規律的研究,爲防災減災提供有利的科學支撐。
文/周一妍
2010年5月13日 星期四
沙塵暴也做「好事」?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