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1日 星期四

台灣礦藏解析/衛星影像「金」能看見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13&f_SUB_ID=1219&f_ART_ID=281855

【聯合報╱記者陳幸萱、蔡永彬】如何能找出埋藏在地底下的礦脈?經濟部礦務局保安組組長曾保忠表示,現在的衛星影像甚至可以做到地下深部探測,另外,運用地球物理的方法,雖不能真的「看到」,但也能「知道」地底下的狀況。

曾保忠舉台灣的金礦為例,國際上主要的金礦公司都對台灣的金礦相當注意,也常傳出這些公司想來台灣開採金礦的消息。那是因為透過衛星影像、海洋周邊探測,再加上對呂宋島弧一帶的區域地質材料分析,就可以推測在台灣的地層深部還有火山岩體存在;「依照他們的說法,有火山岩體可能就還有金礦存在。」

曾保忠指出,較原始也最簡單的探勘是「地質普查」,包含岩石採樣和化驗,調查範圍也比較廣;之後是「地質精查」,不僅取樣的密度較高,還會用到鑽探取樣、打探道等技術,實際了解地下的狀況,但深度通常還是侷限在地表附近,沒辦法鑽太深。

不過最近幾十年來,隨著科技進展,地球物理探勘方法被大量應用在礦藏分析上。曾保忠舉例,收集震波,即可利用波在不同介質中傳送速度不同,推斷地底構造的「震測」;或將電流送入地底,觀察自然電位(SP)、地層電阻變化,進一步分辨不同岩石特性的「電測」。如果要勘查海床下的油氣含量,則可以開船出海,收集附近海域的地震或人工聲源反射。

除此之外,全球定位系統(GPS)也使精確測量更加容易。曾保忠說,過去探勘時要定位、製圖相當麻煩,但現在採用GPS定位,不僅方便,勘查結果也更精準。

開採方式

人類歷史的發展與資源開發息息相關,人類文明也隨著礦物或金屬的發現、利用演進。台北科技大學土石及礦產資源研究中心主任丁原智指出,礦產資源的有效開發及利用,對於國家發展及人民生活水準有重大影響。

丁原智指出,「礦山開發」就像採礦的前置作業,在得到完整的礦體資料及進行精確的可行性評估之後,使用適當的機械設備及方法使礦床裸露出來。

這些工作包括取得礦權、環境影響評估、水土保持規畫、礦業用地取得主管機關同意和資本籌措等前期作業,和開挖、修築道路及坑道等準備工作。

雖然每個礦床的地質狀況、礦體深度、形狀、岩石性質及經濟考量都不同,但是,大致區可以分為「露天開採」和「地下開採」。

丁原智指出,露天開採是大規模的開採作業,台灣幾乎有90%的礦區都是露天開採。露天開採的好處是產能及產量大、期間短、人力需求少、礦場安全較易維護;但缺點是固定成本高、開採期間要考量地表裸露及相關環境生態、容易受天候影響,靠山的環境也要顧及邊坡穩定。

地下開採就像電視影片上的地下坑道,近年有越來越重要的趨勢,原因除了人們發現越來越多具有經濟價值的深層礦床、開採機械進步之外,露天開採牽涉的環保法規越來越嚴格也是原因之一。

丁原智估算,一般地下開採的時候,礦石採取量約占礦床蘊藏量的40至50%,沒採的礦石都可以當作支撐礦坑的「礦柱」;如果地質狀況良好、夠穩定,開採結束之後回採礦柱,可以把採取量增加到70至90%。

無論是哪種方法,採礦都是「過渡性開發」,礦區最好能有大面積的整體規劃,結束之後也必須進行土地復整及植生復舊或將土地改為其他用途,才可避免因採礦而造成國土破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