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一

因應氣候暖化水源短缺 學界尋找陸稻好氧稻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115/78/2h0p5.html

自由 吳世聰 台灣是稻米王國,目前以日本引進的蓬萊米品系的「水稻」為主,早期耐旱的「陸稻」幾乎絕跡。近十年來,學界深入原住民聚落蒐集四、五十種陸稻,純化篩選出五、六種,希望能開發成地方特色產品,農改場則研發品種改良,期能成為「好氧稻」,以因應全球氣候暖化及水資源短缺的危機。

稻米是國人的主食,早期台灣水利灌溉設施缺乏,只能栽種抗旱性強的秈稻(俗稱在來種),靠天然降雨灌溉,農民要「靠天吃飯」。日本人占據台灣,引進口感較好的?型稻(蓬萊米)栽種及改良,引用大量的灌溉水,通稱「水稻」。

因水稻的產量高、口感好,經濟價值高,所有平地的稻田幾乎都被水稻所取代,只剩少數阿里山等原住民聚落,在旱地栽種適應環境能力強的在來種,因不用湛水(農地存在水層)栽培,學界稱為「陸稻」或「旱稻」。

深入原民聚落 純化篩選出五、六種

近十年前,中興大學農藝系教授葉茂生、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嘉義分場主任羅正宗及嘉義大學副教授劉啟東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進行台灣民俗種作物種原蒐集的工作,深入各原住民聚落採集了四、五十種陸稻的品種,純化篩選出較有價值的五、六種,目前在嘉義分場培育改良中。

劉啟東說,陸稻應該也是外來種,長期耕作及雜交,適應了台灣的特有環境,卻逐漸消失,目前就連原住民聚落也很少見。陸稻耐旱、耐瘠,在土地的逆境下培育,也能穩定生長,有發展成為地方特色產物空間,值得推廣重返原住民聚落。

耐旱、耐瘠特性 符合未來環境變遷

羅正宗說,台灣的農業用水受限,且全球暖化,水資源日益短缺,水稻栽培會面臨更嚴苛的乾旱威脅,而陸稻的特性,符合未來大環境可能的變遷,改良場正努力育種中。栽種陸稻比水稻節省一半以上的灌溉水,不過現今的陸稻品種,產量只有水稻的一半,且稻米口感及外觀較差,還要進行品種改良。

目前品種產量僅水稻一半 還需改良

他並說,近年來,國際稻產業有「好氧稻」的新名詞,意思是改良的稻作品種,使其能生長在不用湛水、有氧的土壤環境,無論在旱田還是水田都具有高產潛力,這種「好氧稻」的育種程序,就要借重陸稻的特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