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2/23/c_121113190.htm
常言道: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綜合英國媒體2月22日報道,日前美國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犯罪和反社會行為的“種子”在孩童三歲時就能通過先進的腦電波掃描技術甄別出來。如果能成熟利用這種技術,則有望“從小遏制犯罪”,營造更和諧的環境。
日前在華盛頓召開的美國科學促進會(AAA)年度會議上,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阿德裏安 雷納博士和印第安納大學的娜塔莉 方丹博士詳細闡述了上述觀點。
雷納博士在多年研究殺人犯後發現,精神病患者和罪犯們的大腦有一個相似之處——杏仁體和前額皮質區域較常人都要小很多,而這兩個部分主要掌管包括懊悔、同情、內疚和將心比心在內的多種情緒和行為。此外,雷納博士稱,如果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即表現出不害怕懲罰的特點,則長大後很有可能會做出破壞性的舉動。
方丹博士在研究了9000對雙胞胎後指出,如果孩子從很小(最早到三歲)就表現得麻木不仁,譬如從不內疚、缺乏站在他人角度考慮問題的能力等,那麼將來做出反社會行為的可能性要比一般孩子大很多。
兩位科學家都認為,及時掃描孩子的腦部,甄別那些“犯罪的種子”,並加以治療,能夠有效防止孩子將來步入歧途或罹患精神病。雷納博士認為,對待這樣的孩子,懲罰性的措施作用甚微,只能向他們微言大義,並輔以藥物治療,主要是增加食物中不飽和脂肪酸歐米茄-3的攝取量。
不過有人質疑稱,兒童還沒犯錯就被當作罪犯一樣對待,這樣歧視性的做法實在有悖倫常。對此雷納博士說:“科學已經證明犯罪行為是有生物學基礎的,我們當然可以像鴕鳥一樣一直把腦袋埋在沙坑裏,對孩子出現的問題視而不見。但我認為我們更應該從生物基因以及社會這兩個層面來解決該問題……如果有人告訴我,我的兒子將來有80%的可能性會成為一個精神病患者,現在治療的話則可能扭轉局面,那我一定會立即讓他接受治療。不過,治療的選擇權應當在個人手中,科學家和有關機構不能強迫任何人做出這樣的決定。”
2011年2月24日 星期四
美研究稱三歲即可發現“犯罪種子” 懲罰無效需治療
標籤:
神經認知,
動物行為
Related Posts:
- 哈佛專家設計白蟻型建築機械人 - 2014-02-18
- 常吃高脂食物 易干擾生理節奏 - 2013-12-25
- 美科學家:「櫛水母」可能是人類的祖先 - 2013-12-21
- 收購軍用機械人開發商 同業諷刺:自打嘴巴 谷歌晉身國防承包商 - 2013-12-21
- 研究發現草莓箭毒蛙將化學防禦武器傳給後代 - 2013-12-21
- 科學家最新發現:蜜蜂交流竟靠“打電話” - 2013-04-02
- “倣蟻”機器人技術或可用于改善交通 - 2013-04-01
- 研究稱外來物種可能改變南極生態係統 - 2013-01-02
- 教機器人寶寶說話 英科學家有成 - 2012-06-29
- 美科學家研究提出男性生育越晚孩子可能越長壽 - 2012-06-16
- 農藥除蟲 間接害慘蜜蜂 - 2012-03-31
- 新研究/果蠅求愛被拒 也會借酒澆愁 - 2012-03-18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