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6/09/c_121512597.htm
西班牙《數碼報》6月6日報道,美國公布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生物可降解產品不總是對環境有利。一切取決于降解的地點和所需的時間。
研究報告的撰寫人之一、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教授莫頓‧巴拉茲指出,如果杯子、器具或袋子等生物可降解材料最終進入垃圾場,進行無氧降解,就會釋放出甲烷。他說:“如果某個產品相對快速降解,部分甲烷就會釋放到大氣中。如果捕捉並加以利用,甲烷可以成為非常寶貴的能源資源,但如果釋放出來,就是強大的溫室氣體。”
報告說,在美國的垃圾場中,只有35%會將甲烷捕捉再利用,34%的垃圾場捕捉後就地焚燒,31%任由甲烷進入大氣中。巴拉茲強調,如果生物可降解產品沒有進入普通的垃圾場,而是進入肥料池,進行有氧降解,那麼就會產生二氧化碳和水,不會釋放甲烷。
他指出,某個生物可降解產品在分解過程中釋放的甲烷數量取決于分解的速度,如果在垃圾場建立捕捉機制之前就已經分解,那麼部分甲烷就會釋放到大氣中。
他希望研究成果可以成為未來設計食品包裝時的參考。他說:“也許可以設計一種分解速度較慢的材料,例如新聞紙,這樣的生物降解過程就會是有益無害的。”
2011年6月10日 星期五
可降解產品也危害環境 降解時間地點是關鍵因素
標籤:
化學材料,
生態環境
Related Posts:
- 驅蚊新思路 讓蚊子“迷路” - 2011-06-03
- 研究發現月球內部含水量豐富 - 2011-05-30
- 成大專家:台灣乳癌率飆升 與塑化飲料有關 - 2011-05-29
- 研究表明北海石油開採對當地魚類造成負面影響 - 2011-05-29
- 台灣芒草出頭天 能源新明星 - 2011-05-28
- 登上國際期刊 興大研發「氧化釩」 記憶味道2小時 - 2011-05-25
- 美科學家發明全球最小光學調製器 互聯網有望提速 - 2011-05-24
- 《屏科大研發》大客車體改鋁合金 省油不易翻車 - 2011-05-21
- 紅酒引發超導性 跑趴意外發現 - 2011-05-15
- 獨步全球/心肌梗塞急救 奈米材料有效 - 2011-05-05
- 科學家成功利用病毒提升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效率 - 2011-05-02
- 新型修補聚合物 以紫外線進行加熱補丁 - 2011-04-25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