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yam.com/cht_health/healthy/201106/20110610957677.html
【中時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 你是否只顧著為工作打拼,卻時常感覺身體疲倦、脾氣變差、記憶力不佳,甚至有時感覺呼吸困難?小心可能罹患自律神經失調!曾經報載有此困擾的人包括政商名人,其中台中市長胡志強、名嘴陳文茜等,即為代表之一。根據歐美研究,大約每100人中就有30人曾經歷過自律神經失調的痛苦,而醫界推估台灣人罹患比率應該與歐美相當。尤其,許多上班族因為生活步調急促緊張,經常忙碌於工作與家庭之間,如蠟燭兩頭燒,往往也是自律神經失調的高危險群。
人體的神經系統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為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另一為周邊神經系統;而周邊神經系統可分為體神經系統及自律神經系統,自律神經系統包括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精神科醫師陳炯旭表示,交感神經系統有如人體的「油門」,在面臨壓力狀態,會使交感神經興奮,使腎上腺素分泌旺盛,當長期累積壓力而過度興奮,就會出現心跳加快、頭痛、頭暈、口乾、呼吸困難、心悸、胸悶、肚子痛、便祕等反應;容易導致心臟病、高血壓、失眠、焦慮、恐懼、憂鬱、記憶力衰退等現代文明疾病,屬於症狀輕微的精神疾病。
多數患者在剛出現身體不適時,會透過生理檢查包括X光、心電圖或做胃鏡檢查等,試圖找出病因,但是通常約有50-60%的病患在逛遍各大醫院、做過無數檢查與治療後,仍然感覺不舒服,但是檢查結果都正常。在拖延一段時間之後,最後才被轉介到身心科尋求協助。如果即早藉由精神科醫師完整的評估與診斷,找出真正的病因,才能避免做了一堆檢查,而且產生「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情形。
陳炯旭表示,自律神經失調的治療上,合併使用口服藥物與非藥物的心理治療,口服藥物主要是調節失衡的神經內分泌傳導物質,改善自律神經失調與情緒症狀;至於心理治療則依個人的需要做適當的建議,包括放鬆技巧訓練與認知心理治療等,都會有幫助。很多患者在症狀緩解之後,就馬上停止藥物治療,這樣反而會更為不舒服。患者必需學會放鬆方法,例如泡熱水澡、做瑜珈、腹式呼吸、冥想.....等,當症狀穩定之後,再於門診與醫師討論逐步降低藥物使用劑量,絕不能馬上停藥,避免症狀重現。除了藥物治療外,透過適度運動、規律生活、遠離壓力,才是改善自律神經失調最佳策略。
2011年6月10日 星期五
自律神經失調找出病因 學習放鬆技巧
標籤:
神經認知
Related Posts:
- 科學家研究發現男性與美女聊天時會變蠢 - 2011-04-27
- 研究:老人多社交 延緩腦部知能退化 - 2011-04-27
- 為何越老越無記性? - 2011-04-25
- 科學家繪製首幅人類大腦電子圖 或突破腦部疾病 - 2011-04-20
- 神經再生新技術冠全球 較適合急性期患者 - 2011-04-18
- 罹阿茲海默症前10年 腦漸萎縮 - 2011-04-16
- 美科學家研製意識控制手機 大腦暗示即可撥號 - 2011-04-16
- 紅酒貴就讚? 自己騙自己 - 2011-04-15
- 研究顯示老年人睡眠紊亂可能與激素有關 - 2011-04-14
- 研究:空氣汙染損害大腦 - 2011-04-14
- 老齡化大腦任務轉換能力下降 - 2011-04-14
- 「短眠基因」成就精英!每天睡4小時一樣來勁 - 2011-04-13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