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awakeningtw.com/awakening/news_center/show.php?itemid=15151
【台灣醒報記者李彥穎報導】台灣科學研究首次登上知名科學雜誌「自然」 (Nature)的封面!清大物理系副教授劉怡維,以10年時間參與國際性的「奇異氫原子研究計畫」,發現「質子」體積比過去認知小約4%,這項成就可能動搖目前牢不可破的「量子電動力學」與「雷德堡常數」,並改寫全球物理教科書,因此獲選為7月8日發行的「自然」的封面故事。
台灣研究登上「自然」雜誌已經不是新鮮事,不過,登上這個全球頂尖科學雜誌的「封面」,可是頭一遭。由清華大學物理系副教授劉怡維主持的研究團隊,在國科會的支持下,花費整整10年時間參與在瑞士「保羅謝勒研究所」進行的跨國科學研究,終於在去年成功推算出更精準的質子體積。
劉怡維表示,這項研究是利用雷射打在氫原子的電子上,使其變成由一個帶負電的「渺子」(muon)圍繞著一個質子的「奇異氫原子」,並透過光譜量測,得出氫質子的半徑。結果發現,質子的半徑只有0.84184飛米(1飛米=10的負15次方米),而不是目前所知的0.8768飛米,差距竟高達4%。
這項實驗規模龐大,結合來自歐、美、亞洲等32個科學家,其中還包括2005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漢希( T.W. Hänsch),劉怡維表示,我國是當中唯一來自亞洲的團隊,主要負責雷射系統的建立以及數據擷取。
他說,這項發現足以撼動目前號稱「最精確的理論」的「量子電動力學」,以及「最精確的物理常數」的「雷德堡常數」,影響所及,可能使引用這兩項數據理論的應用技術,都將產生變革,包括工程計算和天文星體的距離計算,更可能在未來,促使全球高等物理教科書改寫。
此外,劉怡維也分享研究趣事。他笑說,研究成功時,團隊中的諾貝爾獎得主漢希曾開玩笑說,由於質子比認知更小,因此位於歐洲,造價高達2億 4千萬歐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可能因此派不上用場,要是無法對撞成功,「那損失可大了」。
2010年7月13日 星期二
清大研究登「自然」封面
標籤:
物理
Related Posts:
- 人類觀測史上最大最重黑洞被確認 - 2011-01-18
- 科學家首次找到直接證據:雷暴會向太空拋灑反物質 - 2011-01-16
- 首創人工「聲音黑洞」 科學家想解黑洞蒸發之謎 - 2011-01-15
- 太陽針狀體 日冕加熱機制新解 - 2011-01-15
- 開海底採瓦斯 日大實驗 - 2011-01-13
- 科學家發現用光線控制石墨烯電性的新方法 - 2011-01-13
- 蛋白質群集模擬與神經退化 - 2011-01-12
- 鐳射驅動電子運動 歐洲科學家繪製出原子全息圖 - 2011-01-10
- 劍橋科學家找到史上第一顆星遺骸 揭黑暗時期之密 - 2011-01-06
- 美研制能自我修復的太陽能電池 - 2011-01-06
- 2010年世界科技發展回顧- 美國以外 - 2011-01-05
- 2010年世界科技發展回顧-美國 物理 - 2011-01-05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