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4日 星期六

科學之父Noam Chomsky教授清大演講 剖析刺激的匱乏

http://www.nownews.com/2010/08/10/11462-2634969.htm

世界知名語言學者與政治社會思想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杭士基教授(Prof. Noam Chomsky),10日上午至清華大學訪問。清大特別頒授杭士基教授名譽語言學博士學位,並聘任其為清華榮譽特聘講座,以尊崇杭士基教授長年以來關懷國際上的弱勢族群及對人類文明的貢獻。隨後,杭士基教授於清大大禮堂以「刺激的匱乏:尚待努力的課題(Poverty of Stimulus: the Unfinished Business)」為題發表專題演講,大師精湛的論點,吸引了一千多位的聽眾進場聆聽。

首先杭士基教授表示,做學問時應秉持科學精神,不可以輕信一些嘗試性的回答,對於任何一般人視為顯而易見或是理所當然的現象都應有所質欵或是挑戰,這也是他一貫堅持的態度。

他指出,「刺激的匱乏」係指幼童出生後從父母身上習得語言的經驗是很有限的,幼童為何能在語料證據相對貧乏的情形下,日後長成後能輕易的掌握和操控複雜的母語?他表示這是基因使然,是因為兒童成長過程依賴先天的機制,而不是單靠所接觸的特定語料來確立自己的語法規則,他說,語言的學習到了青少年階段以後將會趨緩。

杭士基教授認為人類先天語言能力是生物遺傳的結果,把語言學看作是認知心理學,而且最終是生物學的一個部分,是研究人類這一最高等生物大腦機制的科學。他強調腦神經結構中語言系統是較為複雜的層系(Hierarchy)關係,不是一般人認知的線性關性。基於我們對於腦神經的結構所知仍有很大的部分尚待努力。是以,這是人類未來要努力的課題。

杭士基教授被尊稱為現代語言學與認知科學之父,其研究領域含括語言學、哲學、認知科學與政治評論。他在五十年代提出了語言乃人類本能的學說,承繼理性主義的哲學傳統,但將語言落實在基因遺傳的基礎上來談,奠定了生成語法(generative grammar)學派的基礎。其所主張「普遍語法」(Universal Grammar)的概念也一反行為學派的看法,認為兒童學習語言皆有所本,引發心理學界革命性的變革。

此外,杭士基教授也是所謂Chomsky hierarchy的建構者,以數理分類來規範形式語言(formal languages),對資訊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由於杭士基教授長年以來關懷國際上的弱勢族群,並出版多部著作直言批評美國對外政策,他也成為全球文化界的表徵人物。在美國“當代全球最具影響力” 100名公共知識分子評選中排名第一,也是美國《科學》雜誌評選出的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20世紀全世界前10位最偉大科學家中目前唯一在世者。有人認為他是五十年來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人文社會學者,也有人稱他為十八世紀啓蒙運動的當代傳人。

杭士基教授此行分別於8月9日、10日在中研院及清華大學各發表1場演講,結束台灣的訪問後,他將再前往中國大陸進行訪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