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05046
去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是研究核糖體的科學家。二○○八年,得主由於發現綠色螢光蛋白而獲獎。這兩方面的貢獻,根都在生物學,不在化學。
今年的得獎之作「以鈀催化結合碳原子」,是正牌化學。
日本北海道大學榮譽教授鈴木章、美國普渡大學日裔教授根岸英一及德拉瓦大學教授赫克的成就,是利用金屬元素鈀做觸媒,撮合碳原子,合成近似天然物質的有機化合物,對製藥(抗癌、止痛、除草劑、類固醇等等)和科技貢獻莫大。美國化學學會主席法蘭西斯科讚譽,「他們的研究導至新的分子和化合物問世,改善無數人的生活和生命」。
化學近年在許多學門之間的地位頗遭小看。早在二○○三年,《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一篇預擬的「化學訃聞」寫道:
「服務人類許多世紀之後,化學這門科學久病纏身,上周去世。一位奈米專家說,沒有人會悵然若失。這門科學遭受其他學門圍攻已久,化學研究物質及其互動的宗旨已被蠶食殆盡。
致化學於死的是一記雙叉攻擊:一個是生物學,拿走了生物分子的研究,另一個是物理學,物理學自稱是包舉一切的根本科學,包括原子和分子之間的互動。一位物理學家說,化學變成只是大學物理課本裡的一個章節不過是遲早的事。化學被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就此瓦解潰亡。」
不過,這篇報導留了後路,認為就像馬克吐溫當年說關於他的訃聞「十分誇大」,化學之死的報導亦然,因為化學影響人類日常生活的程度超過其他任何科學。紙上的墨跡,液晶顯示器,陰極射線管,以及其他無數塑造人類生活的產品,根都在化學。
化學來日無多嗎?好像沒那麼快。
2010年10月8日 星期五
生物、物理夾攻 化學重返榮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