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3/1/5/8/101315854.html?coluid=61&kindid=1290&docid=101315854&mdate=0508154749
新浪網引述《獨立報》消息報道,臭氧洞被認為是20世紀末期環境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25年前的5月,英國科學家在南極上空的高層大氣發現了臭氧洞,這一重大發現促使聯合國通過了一項重要決議,一場生態災難得以避免。
簽署《蒙特利爾議定書》
科學家當時警告,臭氧洞可能會擴散至世界其他地方,導致引起癌症的太陽輻射物增多。臭氧層是地球的保護層,可以讓地球生命免遭紫外線的破壞性影響,不過,因人造化學物被排放到大氣,造成臭氧濃度逐漸降低,可能會使皮膚癌和白內障病例顯著增多——由於對人類健康構成極大威脅,最終連政治家也不得不採取措施。
一個英國研究小組在1985年公布了這一發現,僅僅兩年後,國際社會簽署了《蒙特利爾議定書》,旨在限制並最終禁止使用和生產破壞臭氧層的化學物質,如氟氯碳化物(CFCs),從冰箱到噴霧劑,許多產品都在使用氟氯碳化物。《蒙特利爾議定書》使得氟氯碳化物在許多國家迅速被淘汰。
英國在1995年停止氟氯碳化物的生產和消費,5年以後,其他發達國家也紛紛效仿這一做法。到2009年,聯合國所有成員國都簽署了《蒙特利爾議定書》。《蒙特利爾議定書》被認為是保護環境方面最成功的國際協議之一。
如今,在描述臭氧洞的里程碑科學論文發表25年以後,一位參與這項研究的科學家表示,如果不是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和上帝的垂青,他們可能不會那麼快就獲得如此重大的發現。喬納森-尚克林(Jonathan Shanklin)說:“我個人認為,正如其他許多科學發現一樣,運氣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尚克林與英國南極考察隊的兩位同事喬-法爾曼和布萊恩-加蒂納一起實地收集了重要數據。
政治決策的關鍵證據
20世紀80年代初期,在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擔任首相的保守黨政府,英國科研經費被大幅削減。長期性科學監測活動尤其面臨威脅,比如每年對臭氧的測量,自20世紀50年代末期以來,英國南極考察隊哈雷科考站就一直在從事這種監測活動。
尚克林博士說:“20世紀80年代,英國南極考察隊為了削減經費想盡各種辦法,哈雷科考站的臭氧監測項目也是在計劃被砍掉的範圍之內。一切似乎不會改變,似乎沒有理由將它繼續下來。然而,正是這樣的監測項目,會提供關係到地球未來的政治決策的關鍵證據。”
事實上,哈雷科考站的測量數據原本不是用於監控臭氧的長期變化,而是幫助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性,驗證有關大氣循環的各種理論。但是,後來事情越來越明朗,每年冬天過後,南極春天的臭氧濃度(發生於9月和10月)顯著下降,只有到夏天才會部分恢復。其實,科學界已經盛傳臭氧層可能受到平流層中人造污染物(如氟氯碳化物)的破壞,而且,這也得到嚴肅性理論工作的支持。
科學家在平流層發現了臭氧層。保羅-克魯岑、馬里奧-莫利納、弗蘭克-舍伍德-羅蘭等科學家在20世紀70年代對臭氧損耗的研究令他們最終分享了諾貝爾化學獎。然而,20世紀80年代初,沒人注意到南極上空的臭氧濃度每到冬天臨近結束時都大大減少,那時,第一縷陽光會穿透南極黑暗的天空,與氟氯碳化物中的氯發生破壞臭氧層的光化學反應。
2010年5月9日 星期日
臭氧層洞發現25周年 生態災難得以避免
標籤:
生態環境,
地球科學
Related Posts:
- 科學家警告:海洋生態面臨大浩劫 或成地球第6大滅絕 - 2011-06-23
- 魚排重要食材鬼頭刀 台日專家合作執行標識放流 - 2011-06-20
- 「沒有國家這樣搞的」 超抽地下水嚴重 - 2011-06-20
- 增產糧食 聯合國推節水少農藥耕作 - 2011-06-14
- 一種細菌可分解木質素幫助提煉生物燃料 - 2011-06-13
- 不必建水庫!彰化成功截取伏流水 (附公視報導影片) - 2011-06-12
- 抗銹病產量高 科學家培育出“超級小麥” - 2011-06-12
- 塑毒》塑化劑溶出 裝油食比熱食更嚴重 - 2011-06-12
- 英研究:電動車無益減碳 - 2011-06-11
- 防毒塑 學者籲建化學物質履歷 - 2011-06-11
- 可降解產品也危害環境 降解時間地點是關鍵因素 - 2011-06-10
- 德研究:核災使女嬰減少 數十年百萬個 - 2011-06-09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