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ownews.com/2011/04/01/91-2701571.htm
小行星「灶神星」何時不再是小行星?(文/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
1807年3月29日,德國天文學家奧伯斯(Heinrich Wilhelm Olbers)在天空中發現了如針點般大小的灶神星(Vesta,4號小行星)。204年之後,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曙光號太空船(Dawn)準備進入環繞這顆小行星的軌道,科學家這才發現這個小行星有多特別,甚至有些結果還和先前藉以將此小行星分類的認知迥異。
灶神星一般被稱為小行星,因為它位在介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主帶(main asteroid belt)內。然而,與直徑約530公里的灶神星相較之下,小行星主帶中絕大部分的天體都很小,直徑大多在100公里以下。事實上,科學家在小行星主帶中發現許多小行星,其實是灶神星被其他天體碰撞之後濺出的碎片。
曙光號科學家Tom McCord表示,他不認為灶神星應該稱為「小行星」,原因不僅是灶神星體積質量都大多了,而且它是顆「發育過(evolved)」的天體,換句話說,從形成至今,灶神星內部已經發展出分層的結構,擁有地核、地函和地殼,這個過程稱為「分化作用(differentiation)」,所以它比較像地球、金星或火星這類行星,而非沒分層演化的小行星。McCord等人在1972年以望遠鏡觀測灶神星時,發現有玄武岩特徵,因而成為最早發現灶神星有分化作用的研究學者。
灶神星的正式分類是「小行星(asteroid)」,英文俗稱「minor planet」。從英文字面就可看出,它不夠大,不能成為行星,它也不是彗星。然而目前太陽系中已知的小行星數量超過540,000顆,這樣的「小行星」標籤並不能讓灶神星表現出它的特色。雖然曙光號任務的另一個目標天體—穀神星(Ceres),原為1號小行星,現在被歸類到另一個「矮行星(Dwarf planet)」家族中;但灶神星還無緣晉升到矮行星家族中,就只因為灶神星不夠大。
曙光號科學家偏向於認為灶神星是「原行星(protoplanet)」,因為它是個緻密且有分層的天體,以和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等類地行星相同的方式環繞太陽公轉,只是某種原因讓它沒有成長完全。在太陽系早期的混亂歷史中,會經由灶神星大小的天體互相合併而形成行星。在這場行星舞會中,或許灶神星從未遇到過它的舞伴,錯失了成為行星的機會。這個悲慘的結局可能是鄰近的木星搞的鬼,由於木星重力的強力干擾,擾亂了小行星主帶附近眾多天體的軌道,讓灶神星找不到。
不過,的確曾有天體撞上灶神星,把灶神星的物質撞走了一些。這些撞擊碎屑被稱為「灶神星族小行星(Vestoid)」或「V型小行星(V- type asteroid)」,甚至還有一些更小的撞擊碎屑,其中甚至有數百個這類碎屑掉落到地球表面成為隕石。但撞擊灶神星的天體都不是很大,所以也沒有因撞擊而使灶神星分裂。整個灶神星變成太陽系的時空膠囊,從太陽系初期至今都未變過。
曙光號首席研究員Christopher Russell表示,灶神星從45億年前小行星主帶發生的大撞擊事件存活下來,使得灶神星可能擁有太陽系古老的行星地表。研究灶神星能讓科學家更瞭解太陽系混亂的青春期。
曙光號科學家和工程人員已經設計了一組要探索灶神星特徵的計畫。當曙光號於今年(2011年)7月飛抵灶神星時,灶神星的南極剛好會完全籠罩在陽光中,讓科學家有機會清楚瞧見位在灶神星南極的一個大隕坑。這個隕坑或許可以揭露灶神星內部層層物質,告訴科學家們這個天體在形成之後曾如何演化。
這個計畫讓曙光號的軌道剛好可以持續測繪這塊新大陸達12個月之久,取得眾多解析度很高的表面化學組成、地形和結構等訊息。此外,曙光號也將測量灶神星的重力拖曳(tug of gravity),藉此估算灶神星的內部結構。
曙光號使用離子火箭推進器,現在已經準備好要探索它的目標。曙光號主要由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負責管理控制,是NASA「發現計畫(Discovery Program)」的一部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負責科學部分,另有德國普朗克研究所、義大利太空局、義大利國家天文物理研究所等參與。(文/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
2011年4月2日 星期六
灶神星無法像地球 木星搞的鬼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