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1-04/06/c_121270816.htm
新華網上海4月6日專電(記者俞菀)日前,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分子細胞生物學研究室的專家們,發現了名為“2HG”的代謝物誘發神經膠質瘤和白血病的作用機制。這一突破不僅揭示了人體代謝物的致癌之謎,也為神經膠質瘤等腫瘤的藥物治療提供了新的方向。
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研究團隊的領銜教授之一熊躍介紹說,人類基因組學的研究表明,人體內代謝酶異檸檬酸脫氫酶“突變”與神經膠質瘤的發生、發展有密切關係,但科學家們對導致該腫瘤發生及惡變的詳細機制並不清楚。
因此,復旦大學分子細胞生物學研究室的熊躍、管坤良和趙世民3位教授帶領各自的研究團隊與國內多家單位聯合攻關,首先探明了“異檸檬酸脫氫酶突變致癌”的可能機制,並進一步提出由于“異檸檬酸脫氫酶”影響了人體細胞內的活性,進而致癌的新概念。
該成果2009年在國際頂級刊物《科學》上刊登後,引起了美國等地科學家的高度關注。他們通過進一步研究證實,異檸檬酸脫氫酶突變後,在人體細胞內會生成並累積一種名叫“2HG”的代謝物,很可能是致癌的“元兇”。但“2HG”致癌的作用機制是“世界之謎”,揭開這個謎團對于癌症尤其是神經膠質瘤和白血病的發生及治療具有重要作用。
熊躍、管坤良和趙世民的研究團隊,又聯合復旦大學病理係劉穎老師及生物醫學研究院徐彥輝研究員等開始了新一輪攻關。通過艱苦的努力,他們在國際上率先取得突破。
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發現了以人體內“2HG”代謝物為核心、眾多雙加氧酶參與、控制癌細胞發生和惡變的新途徑。熊教授解釋說:“因為‘2HG’的累積可以直接抑制包括人體內‘組蛋白去甲基化酶’與DNA去甲基化酶在內的多個重要雙加氧酶的活力,而‘雙加氧酶’是人體內可控制多種細胞功能的生物酶,如果它們的活性降低,就可能導致癌症發生。也就是說,雙加氧酶的活力降低後,會改變細胞的增殖和生長方式,進而誘發腫瘤。人體細胞內的組蛋白甲基化水平高低是由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活力來控制的,控制得好,人不會患癌症;反之,則易患癌症。”
2011年4月6日 星期三
科研人員破解人體代謝廢物致癌之謎
標籤:
細胞分子,
癌症腫瘤
Related Posts:
- 新研究證實蛋白質中的水化膜並非不可替代 - 2012-08-16
- 研究者開發出一種化學小分子 或可用于治療失明 - 2012-08-15
- 秋海棠光學魔術興大研究揭祕 - 2012-06-22
- 科學家首次發現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脊椎動物 - 2012-06-17
- 美科學家研究提出男性生育越晚孩子可能越長壽 - 2012-06-16
- 幹細胞治療眼盲 日本科學家大突破 - 2012-06-16
- 以色列科學家用間葉幹細胞培育出人骨 - 2012-06-16
- 用小分子RNA治療脊髓延髓肌萎縮症獲進展 - 2012-06-16
- 日本用iPS細胞培育出癌症幹細胞 - 2012-04-14
- 實驗證明經遺傳修改幹細胞可殺死老鼠艾滋病毒 - 2012-04-14
- 突破!法科學家成功從幹細胞製造紅血球 - 2012-04-14
- 研究預示新方法“基因法”來治療慢性疼痛 - 2012-04-02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