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8日 星期日

新研究證實地球隕石多來自石質小行星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8/26/c_121916951.htm

  新華網東京8月26日電(記者 藍建中)日本研究人員26日在美國《科學》雜志上發表一組6篇論文指出,通過第一次近距離觀察一個小型石質小行星表面的岩石微粒,他們證實了人們長期以來的猜測:地球上最常見的球粒隕石就是來自這些石質小行星。

  上述岩石微粒是日本“隼鳥”號探測器從“絲川”小行星上採集到的,並于2010年6月帶回地球,這也是人類首次從小行星採集到樣本。這些付出巨大代價才採集到的岩石微粒數量只有1500多個,最大直徑不到180微米,用肉眼根本無法看見。

  日本東北大學的中村智樹等人應用強力電子顯微鏡,加上X光衍射技術分析了“絲川”岩石微粒的礦物化學成分。中村智樹說:“我們的研究顯示,從石質小行星上得到的岩石顆粒與普通球粒隕石相同,這表明小行星確實是非常原始的太陽係物體。”

  球粒隕石是地球上最常見的隕石之一,佔迄今找到的地球隕石的數量80%以上。球粒隕石和太陽最初都是由同樣的宇宙物質產生的,屬于太陽係中最原始的物質。科學家猜測球粒隕石來自石質小行星,不過一直無法給出定論。

  研究人員還認為,“絲川”小行星誕生時比現在大約10倍,當時直徑約20公裏,但後來與其他天體撞擊後破裂,重新組合後形成其現在的形狀。

  一些研究人員將實驗樣本切開,對其內的礦物質進行觀察。這些礦物質的組成顯示,這些岩石微粒保留了來自早期太陽係原始成分的紀錄。

  此外,研究人員還調查了岩石微粒和宇宙射線反應的痕跡,發現它們最多只在“絲川”小行星表面存在了800萬年左右。研究人員認為,“絲川”小行星表面微粒不斷散到宇宙中,每100萬年縮減的厚度約10厘米,最終形成了現在這種土豆形狀。由此判斷,10億年之內,“絲川”小行星將消失。

  “隼鳥”號探測器從“絲川”小行星帶回的岩石微粒是人類首次獲得的小行星物質,從今年1月開始的對其成分的分析研究受到全世界關注。《科學》雜志2006年曾為“隼鳥”號發了一期特輯,本月26日刊發的新特輯包括6篇論文,並為此配了一篇評論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